青海西宁某部队承担着高原地区的重要防务任务,营区及周边地形复杂、气候多变,军用车辆作为机动部署的核心装备,其能源补给效率直接影响部队的快速反应能力。以往该部队的车辆充电设施陈旧,多为分散式普通充电桩,存在充电速度慢、适配车型少、低温环境下故障率高等问题,难以满足高原作战训练的高强度需求。为破解这一困境,该部队引入军用车辆充电系统,通过技术升级与模式创新,构建了适应高原环境的高效能源补给体系。
一、项目背景与补给痛点
1.1 传统充电模式的局限
受高原低温、低气压环境影响,传统充电桩在冬季充电效率下降 30% 以上,部分车辆甚至出现充不满电的情况;营区车辆类型多样,包括指挥车、越野车、运输车等,不同车型充电接口和功率需求差异大,原有设备适配性差,常出现 “车找桩” 的尴尬局面;充电过程缺乏智能调度,车辆归队高峰时排队等待时间长,紧急任务出动时能源补给难以保障,制约了部队的机动效能。
1.2 系统建设的核心需求
针对高原环境特点和部队任务需求,项目建设聚焦三个核心目标:一是提升充电效率,解决低温环境下充电慢的问题,确保车辆快速补能;二是增强设备适配性,实现不同型号军用车辆的兼容充电;三是构建智能调度机制,优化充电流程,保障紧急任务时的能源优先供应,为高原防务任务提供可靠的能源支撑。
二、系统建设与技术配置
2.1 充电设备选型与布局
结合高原气候特点,选用具备低温加热功能的军用级快充桩,单桩最大功率达 180kW,可将车辆充电时间从传统的 6-8 小时缩短至 1.5-2 小时;同时配备自适应充电接口,通过更换接头适配不同车型,覆盖营区 95% 以上的军用车辆。在布局上,采用 “集中充电站 + 分散补能点” 模式,营区中心建设包含 12 台快充桩的集中充电站,训练场、装备库等区域设置 4 个分散补能点,每个点配置 2-3 台充电桩,实现车辆就近补能。
2.2 智能调度系统搭建
搭建车辆充电智能调度平台,与部队车辆管理系统对接,实时获取车辆任务状态、剩余电量等信息。平台具备三大核心功能:一是自动排序功能,根据车辆任务优先级和剩余电量,生成最优充电队列,优先保障执行紧急任务的车辆;二是负荷调控功能,监测营区电网负荷,在充电高峰时自动调整各充电桩功率,避免过载断电;三是状态监控功能,实时显示各充电桩运行状态、车辆充电进度,支持远程启停控制,方便管理人员及时处理异常情况。
2.3 高原适应性改造
为应对西宁地区 - 25℃的极端低温,充电桩加装恒温加热装置,确保电池在低温环境下正常充放电;设备外壳采用防腐蚀、抗紫外线材料,适应高原强日照、多风沙的气候特点;充电枪配备防冻电缆,避免低温下线缆硬化断裂;同时,在充电站周边设置防风障和保温棚,为充电设备和车辆提供防护,进一步提升系统在恶劣环境下的稳定性。
三、实施过程与应用场景
项目分三个阶段推进:第一阶段完成集中充电站建设和智能调度平台搭建,针对主流车型进行充电测试,优化低温环境下的充电参数;第二阶段建设分散补能点,实现营区全域覆盖,并开展极端天气下的系统稳定性测试;第三阶段组织实战化演练,模拟紧急任务出动场景,检验系统的快速响应能力,最终形成标准化的充电管理流程。
四、应用成效与军事价值
该系统的应用不仅解决了高原环境下军用车辆的能源补给难题,还形成了一套适应复杂气候条件的充电管理模式。通过数据统计分析,部队能够精准掌握各型车辆的能耗特点,为装备保养和任务规划提供依据,间接提升了部队的持续作战能力。这一实践为高原、寒区等特殊环境下的军用车辆能源保障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,具有重要的军事应用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