甘肃庆阳某部队营区地形复杂,既有山地、林地等自然区域,又有武器库、指挥中心等重要军事设施,安全防护范围广、难度大。传统的人工巡查模式依赖纸质记录和人工签到,存在巡查漏点、记录造假、响应滞后等问题,难以满足军营高强度的安全防护需求。为提升营区安全管理水平,该部队引入电子巡查系统,通过智能化手段规范巡查流程、实时监控巡查状态、快速响应安全隐患,构建了全方位、无死角的安全防线。
一、项目背景与防护痛点
1.1 传统巡查模式的局限
传统人工巡查中,巡查人员需按固定路线定时巡逻,通过在巡查点填写纸质表格记录情况,不仅效率低下,还存在人为疏漏风险,部分偏远区域常因巡查频率不足成为安全盲区;巡查记录缺乏实时性,发现安全隐患后需返回汇报才能启动处置流程,延误最佳处理时机;管理人员难以核实巡查人员是否按规定路线、时间完成任务,存在代签、漏签等现象,安全管理的严肃性和有效性受到影响。
1.2 系统建设的核心需求
针对上述痛点,电子巡查系统建设确立三个核心目标:一是实现巡查流程规范化,通过电子设备记录巡查轨迹和时间,确保巡查人员按规定路线、频次完成任务;二是提升隐患响应速度,支持巡查人员现场上传隐患信息,管理人员实时接收并调度处置,缩短响应时间;三是强化管理监督能力,通过系统数据回溯和分析,评估巡查质量,杜绝违规行为,为军营安全防护提供可靠保障。
二、系统建设与技术配置
2.1 巡查点布局与设备选型
结合营区安全等级划分,在武器库、弹药库、指挥中心等一级防护区域每 50 米设置 1 个电子巡查点,在训练场、营房区等二级防护区域每 100 米设置 1 个巡查点,在周边山林、围墙等边界区域每 200 米设置 1 个巡查点,共部署 320 个巡查点,形成全域覆盖的巡查网络。设备选型采用离线式电子巡查棒和二维码双重验证模式:巡查人员携带军用级电子巡查棒,接触巡查点时自动记录时间和位置;关键区域同步设置动态二维码,需扫码上传现场照片,确保巡查真实性。
2.2 管理平台与功能模块
搭建电子巡查管理平台,核心功能包括:路线管理模块,可根据安全需求设置多条巡查路线,明确各路线的巡查点、频次和时间要求,支持临时调整特殊时期的巡查计划;实时监控模块,通过巡查棒回传的数据,在平台上显示巡查人员的实时位置、已完成巡查点和剩余任务,发现脱岗、超时等异常情况自动报警;隐患上报模块,巡查人员发现隐患后,可通过巡查棒或专用 APP 上传文字、图片和视频信息,平台自动生成隐患处置单并推送至相关负责人;统计分析模块,自动生成巡查完成率、隐患处理率等报表,为评估安全管理成效提供数据支持。
2.3 安全与应急设计
系统采用军用级加密技术,确保巡查数据传输和存储安全,防止信息泄露;巡查棒具备防水、防震、抗低温性能,适应庆阳地区复杂的野外环境;平台与营区应急指挥系统对接,当发现重大安全隐患时,可直接触发应急响应机制,调度附近巡逻力量和应急资源;设置多级权限管理,不同层级管理人员只能查看和处理对应权限的信息,保障系统使用安全。
三、实施过程与应用场景
3.1 分阶段部署与培训
在日常巡查中,巡查人员携带电子巡查棒按规定路线行进,到达每个巡查点时接触设备完成签到,平台实时更新巡查进度,管理人员通过监控大屏掌握全域巡查状态,有效杜绝了漏巡、代巡现象。一次,巡查人员在围墙边界区域发现一处铁丝网破损,立即通过系统上传现场照片并标注位置,平台自动将隐患信息推送至安防维护组,维护人员根据定位快速到达现场修复,从发现到处置仅用 40 分钟,较传统模式缩短 2 小时。在暴雨天气等特殊时期,系统临时增加边界区域的巡查频次,通过平台实时监控巡查执行情况,确保恶劣天气下的安全防护不松懈。
四、应用成效与安全价值
4.1 安全防护效能显著提升
系统投入使用后,营区巡查完成率从原来的 80% 提升至 100%,漏巡、代巡现象彻底杜绝;安全隐患发现数量同比增加 35%,隐患平均处置时间从 3 小时缩短至 1 小时以内;通过数据分析优化了 12 条巡查路线,重点区域的巡查频次根据实际需求动态调整,安全管理的针对性显著增强。
4.2 管理模式优化与战备能力增强
电子巡查系统的应用推动安全管理从 “人工监督” 向 “数据驱动” 转变,管理人员通过平台数据可精准掌握巡查薄弱环节,实现精细化管理;巡查数据的可追溯性,使安全考核有了客观依据,提升了巡查人员的责任意识。该系统的成功应用,不仅筑牢了营区日常安全防线,还在战备状态下为快速响应和处置突发事件提供了有力支持,为军事营区的安全管理提供了智能化解决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