兰州某部队传统射击训练中,人工报靶存在 “效率低、安全性差、数据记录不精准” 等问题 —— 需训练间隙人工进入靶场插标报靶,不仅占用训练时间,还存在人员误触风险,且成绩依赖人工统计,难以精准分析射击偏差。为提升射击训练的实战化水平与效率,部队引入自动报靶系统,实现 “实时报靶、数据溯源、精准复盘”,全面优化射击训练流程。
一、项目核心需求与系统选型
1、需求分析
(1)实时性需求:射击后需立即显示弹着点位置与环数,避免训练中断,提升单位时间训练频次;
(2)安全性需求:无需人员进入靶场近距离操作,消除报靶过程中的安全隐患;
(3)数据化需求:自动记录每轮射击成绩,生成个人 / 班组训练数据报表,支持射击轨迹分析,辅助战术优化;
(4)环境适配需求:兰州地区冬季低温(-15℃以下)、风沙天气多,系统需具备抗低温、防沙尘能力,确保野外靶场稳定运行。
2、系统选型
(1)技术类型:选用红外定位式自动报靶系统,通过靶面红外传感器阵列捕捉弹丸冲击信号,定位精度达 ±1mm,避免光学报靶受光线影响的问题;
(2)设备配置:按部队射击科目(手枪、步枪、狙击枪),配置 10m/25m/100m 不同规格靶机,每靶位配套独立显示终端,中控室部署总控平台;
(3)防护等级:靶机外壳采用军用级合金材质,防护等级达 IP65,低温工作范围覆盖 - 30℃-50℃,适配兰州野外训练环境。
二、系统核心功能与实施细节
1、核心功能落地
(1)实时报靶功能
① 射击后 0.5 秒内,靶面 LED 灯自动点亮弹着点位置,同步在射手端显示终端(可穿戴手环或靶位显示屏)显示环数、弹着点坐标(如 “8 环,X:12.3mm,Y:-8.5mm”);
② 支持多靶位同步报靶,中控室总控平台可实时查看所有靶位射击动态,无需逐个靶位巡查。
(2)数据记录与分析功能
① 自动记录每轮射击的弹着点数据、射击时间、射手信息,生成个人训练档案,支持按日期、科目、枪械类型筛选查询;
② 系统内置偏差分析模块,自动计算射击成绩的平均值、标准差,生成弹着点分布热力图,直观显示射手在 “远近距离”“不同姿势” 下的射击弱点。
(3)安全管控功能
① 靶场设置红外警戒区,非训练时段或人员误入时,系统自动切断射击信号,触发靶场声光报警;
② 报靶过程全程无需人员进入靶区,仅需通过远程控制切换靶纸(支持电子靶纸一键切换,减少纸质靶纸消耗)。
2、实施关键步骤
(1)靶场改造:对原有野外靶场进行标准化改造,划分 10 个独立靶位,每个靶位预埋线缆(供电 + 信号传输),搭建防风沙靶棚,避免风沙直接冲击靶机;
(2)设备安装调试:按靶位距离安装对应规格靶机,调试红外传感器灵敏度,确保弹着点识别准确率达 99.5% 以上;测试低温环境下设备启动与运行稳定性,通过 - 25℃低温箱模拟测试,确保无死机、卡顿现象;
(3)系统联动:将自动报靶系统与部队训练管理系统对接,射击数据自动同步至训练档案库,支持与单兵训练 APP 联动,射手可随时查看个人训练历史数据。
(4)人员培训:为射击教练员、器材维护人员开展 2 期专项培训,覆盖系统日常操作(靶位切换、成绩查询)、故障排查(传感器校准、信号异常处理)、数据导出分析,确保独立运维。
三、项目落地成效与训练价值
1、提升训练效率与安全性
(1)训练时间利用率提升 40%:取消人工报靶环节,单靶位日均射击次数从原来的 80 次提升至 130 次,单位时间训练强度显著增加;
(2)消除安全隐患:实现 “零人员进靶场报靶”,自系统落地以来,未发生一起报靶相关安全风险,训练安全性大幅提升。
2、强化训练数据化与精准化
(1)成绩记录误差率降至 0.1%:自动记录替代人工统计,避免漏记、错记问题,可精准追踪每名射手从 “新兵到骨干” 的成绩变化曲线;
(2)战术优化更具针对性:通过弹着点分布分析,发现部分射手在 “卧姿 - 立姿切换” 时成绩偏差较大,据此调整训练科目,针对性加强姿势转换稳定性训练,后续该类射击成绩平均提升 1.2 环。
3、适配实战化训练需求
(1)支持动态靶训练:系统可接入移动靶机,模拟 “运动目标射击” 科目,弹着点实时追踪记录,贴合实战中动态目标打击场景;
(2)远程导调功能:中控室可通过总控平台远程设置射击参数(如随机出现靶标、限时射击),模拟战场复杂环境,提升训练的实战化水平。
四、后续运维与拓展规划
1、日常运维:建立 “周巡检、月校准” 机制,每周检查靶机传感器灵敏度、线缆连接状态,每月对红外定位系统进行精度校准,确保设备稳定运行;
2、功能拓展:计划新增 “多人协同射击报靶” 模块,支持班组战术射击中的同步报靶与协同数据统计,适配班组战术训练需求;
3、数据应用:对接部队智慧训练平台,将自动报靶数据与体能训练、战术推演数据融合,构建单兵综合训练评估模型,为训练计划制定提供数据支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