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水某部队日常训练与任务中,涉及电动巡逻车、通信设备、单兵装备等多类用电设备,此前充电依赖分散式普通插座,存在 “充电效率低、安全隐患大、管理无序” 等问题 —— 设备充电需长时间排队,部分大功率装备违规接电易引发线路过载,且缺乏充电状态监控,难以追溯设备充电记录。为满足战备保障与日常训练需求,部队推进充电基础设施系统化搭建,构建 “安全、高效、智能” 的充电管理体系。
一、项目核心需求与规划设计
1、需求分析
(1)多类型设备适配:需同时满足车载设备(电动巡逻车、物资运输车)、便携设备(对讲机、夜视仪)、固定设备(通信基站备用电源)的充电需求,覆盖 12V-220V 不同电压规格;
(2)安全可靠性:部队用电场景对安全性要求极高,需具备过载保护、短路保护、漏电保护功能,且充电设施需适应室外雨淋、低温(天水冬季低温约 - 10℃)环境;
(3)智能管理:需实时监控充电设备运行状态(如充电进度、故障报警),支持按设备类型、使用单位统计充电数据,避免私拉乱接现象;
(4)战备优先:突发任务时,需保障关键设备(通信设备、应急车辆)优先充电,具备应急供电切换能力。
2、整体规划
(1)区域布局:按 “功能分区、就近服务” 原则,规划 3 类充电区域 ——①车辆充电区(位于营区东门停车场,服务电动巡逻车、运输车);②便携设备充电区(分布于各连队营房、训练器材室,服务单兵装备);③应急充电区(靠近指挥中心,服务通信设备、备用电源);
(2)容量规划:根据设备数量与功率需求,配置总充电容量 500kW,其中车辆充电区占 60%(300kW),便携设备充电区占 30%(150kW),应急充电区占 10%(50kW),预留 20% 扩容空间;
二、基础设施搭建与功能落地
1、硬件设备部署
(1)车辆充电区建设
① 安装 12 台直流快充桩(6 台 60kW、6 台 120kW),桩位间距 3 米,配备防雨棚与防撞护栏,避免车辆剐蹭;每台充电桩支持刷卡(士兵证、设备卡)、密码双重启动,防止非授权使用;
② 敷设专用充电电缆(阻燃铜芯电缆),独立接入营区配电系统,安装智能电表与电流监测模块,实时监测线路负载,过载时自动断电保护。
(2)便携设备充电区建设
① 各连队配置 2-3 台智能充电柜(每台含 16 个充电接口),支持 12V-24V 直流输出,适配对讲机、夜视仪、单兵电台等装备;充电柜具备恒温功能(冬季自动加热至 5℃以上),避免低温影响充电效率;
② 训练器材室设置固定充电墙盒(20 个接口 / 面),采用 Type-C 快充接口,支持设备快速补电,单台对讲机充电时间从原来的 4 小时缩短至 1.5 小时。
2、智能管理系统落地
(1)实时监控功能:搭建充电管理平台,通过电脑端、手机 APP 实时查看各区域充电桩 / 柜的运行状态(空闲 / 充电 / 故障)、充电功率、剩余充电时间,设备故障时自动推送报警信息至管理员;
(2)权限与计费管理:按 “单位 - 人员 - 设备” 分级设置充电权限,如巡逻车仅允许后勤保障人员启动充电,通信设备仅允许通信班使用;支持按设备类型统计充电量,生成月度用电报表,无需人工记录;
(3)应急调度功能:平台设置 “战备模式”,启用后自动优先保障应急充电区设备供电,暂停非必要设备充电,确保关键装备电力充足。
三、实施保障与安全管控
1、实施关键步骤
(1)电力改造:协调电力部门对营区配电系统进行扩容,新增 2 条专用供电线路(分别接入车辆充电区、应急充电区),安装总配电箱与防雷模块,确保供电稳定;
(2)设备安装调试:按区域分步安装充电桩、充电柜,调试充电功率、接口兼容性,测试过载、短路保护功能,确保设备故障率≤1%;
(3)人员培训:开展 2 期操作培训,覆盖设备使用人员(士兵、后勤人员)与管理人员,培训内容包括安全充电规范、设备操作流程、故障应急处理(如充电中断应对)。
2、安全管控措施
(1)硬件防护:所有充电设备防护等级达 IP65(室外)、IP67(充电柜内部),具备防水、防尘、防误触功能;充电区域设置警示标识,禁止无关人员靠近;
(2)软件防护:管理平台具备充电过载、短路、漏电三重报警功能,检测到异常时立即切断电源;定期(每月)对充电线路、设备进行绝缘检测,避免线路老化引发安全事故;
(3)制度保障:制定《营区充电设施使用管理规定》,明确充电设备使用责任(如谁使用谁负责断电)、充电时间限制(非战备时段避免设备长时间满电闲置),杜绝违规操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