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民用无人机普及,西宁某部队营区面临 “黑飞” 无人机入侵风险 —— 未经授权的无人机可能抵近侦察、投放异物,威胁营区保密与人员装备安全。此前依赖人工巡逻与目视警戒,存在 “识别距离近、响应慢、处置单一” 问题,难以应对低空小型无人机。为此,部队部署集 “探测、识别、干扰、处置” 于一体的无人机防御系统,构建全时段低空防御网。
一、项目核心需求与系统设计
1、需求分析
(1)全范围探测:营区面积约 5 平方公里,周边多山地,需覆盖营区及周边 1 公里低空(5-500 米),无监测盲区;
(2)精准识别:区分 “友方授权、民用黑飞、可疑无人机”,识别准确率≥95%,避免误判友方设备;
(3)快速处置:发现黑飞后 30 秒内启动干扰,迫使其返航、降落,防止进入指挥中心、弹药库等核心区域;
(4)环境适配:适应西宁 - 25℃以下低温与多风沙环境,全年故障率≤2%。
2、系统架构设计
(1)分层防御:构建 “1 公里远距离探测、500 米中距离识别、300 米近距离干扰” 三层体系,形成梯次拦截;
(2)硬件组成:2 台全向雷达(覆盖全向空域)、4 台光电识别设备(含高清相机与红外热像仪)、3 台无线电干扰设备(覆盖 2.4GHz/5.8GHz 频段)、1 套中控指挥平台(集成数据处理与指令下发);
(3)软件支撑:搭载无人机信号特征数据库,支持实时比对;具备多设备数据融合功能,降低误报率。
二、系统核心功能与部署细节
1、核心功能落地
(1)全时段探测预警
① 雷达探测:2 台雷达部署于营区东西高地,探测 500 米 - 1 公里内无人机,识别高度、速度、航向,不受昼夜、沙尘天气影响;
② 光电补盲:4 台光电设备布于营区四角,雷达发现目标后自动跟踪,通过画面与红外确认是否为无人机,避免误判飞鸟、风筝;
③ 预警推送:发现可疑目标后,中控平台弹窗报警,同步推送位置、轨迹至值班人员 APP,触发营区声光报警。
(2)精准识别与分类
① 信号特征识别:捕捉无人机与遥控器通信信号,比对数据库区分型号(如大疆、小米);
② 授权验证:友方无人机含专属识别码,系统标记为 “友好目标” 不预警;无授权或匹配 “黑飞” 特征的标记为 “可疑目标”;
③ 威胁分级:按飞行轨迹(是否靠近核心区)、携带设备(是否挂异物),分 “低威胁(徘徊)、中威胁(缓靠)、高威胁(快充)”,对应不同处置策略。
(3)多手段干扰处置
① 无线电干扰:中低威胁目标,启动干扰设备切断通信链路,迫使其返航或原地降落(覆盖 300 米);
② 定向驱离:高威胁目标(如冲指挥中心),用定向天线精准干扰,100 米内迫使其偏离或紧急降落;
③ 人工联动:干扰同时推送目标位置至巡逻队,指引回收无人机并排查危险物品。
2、部署关键步骤
(1)点位勘察:勘察营区周边地形与制高点,确定设备安装位置,确保无遮挡、覆盖全;
(2)安装调试:按分层架构部署硬件,调试雷达灵敏度、光电精度、干扰功率,通过授权无人机模拟测试,验证 “探测 - 识别 - 干扰” 全流程响应≤30 秒;
(3)环境优化:户外设备加装保温箱(冬季加热至 - 10℃以上)与防尘罩,雷达天线做防沙处理;
(4)人员培训:开展 3 期培训 —— 值班人员学操作、技术人员学维护、巡逻人员学追踪处置。
三、实施保障与防御效能
1、实施保障措施
(1)供电保障:核心设备接营区备用电源,断电后 UPS 可维持运行 4 小时以上;
(2)数据安全:建立本地数据库与备份,每月更新无人机信号特征库,避免识别滞后;
(3)制度完善:制定《使用管理规定》,明确预警响应流程(如干扰启动权限)、设备巡检周期(每日晨检、每周全检)。
2、防御效能提升
(1)探测能力增强:从 “目视识别≤100 米” 升级至 “1 公里全范围探测”,系统部署后发现 12 架次可疑无人机,均在核心区外处置;
(2)误判率降低:“雷达 + 光电 + 信号识别” 三重验证,误判率从 15% 降至 0.5% 以下,无友方设备误干扰;
(3)响应速度提升:人工处置时间从 10 分钟缩至 30 秒内,高威胁目标≤20 秒,成功阻止 3 次近距离抵近侦察。
四、后续拓展规划
1、功能升级:新增 “无人机反制炮” 模块(射程 1-2 公里),弥补干扰距离局限;
2、区域协同:与西宁公安、空管建立数据互通,共享飞行报备信息,提前预警未报备无人机;
3、智能化优化:引入 AI 算法,提升对小型穿越机等新型无人机的识别能力,自动学习新信号特征,适应 “黑飞” 技术变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