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东某部队日常战备与训练中,电动巡逻车、物资转运车、单兵通信设备等用电装备日益增多,此前依赖分散式普通插座充电,存在 “充电效率低、安全隐患大、管理无序” 问题 —— 电动车辆充电需 8-10 小时,设备排队现象频繁;部分大功率装备违规接电,曾引发线路过载跳闸。为保障装备电力供应、提升充电管理水平,部队开展充电桩专项设计实施,构建 “分区域、智能化、高安全” 的充电保障体系。
一、项目核心需求与设计原则
1、需求分析
(1)多类型装备适配:需同时满足电动车辆(120V-380V)、便携设备(12V-24V)充电需求,覆盖快充、慢充两种模式;
(2)安全优先级:部队用电场景对安全性要求极高,需具备过载、短路、漏电三重保护,且充电桩需适应海东多雨、冬季低温(-15℃)环境;
(3)智能管理:实时监控充电状态(进度、故障),支持按装备类型、使用单位统计用电量,杜绝私拉乱接;
2、设计原则
(1)分区布局:按 “车辆充电、便携设备充电、应急充电” 划分三大区域,就近服务装备停放点,减少无效转运;
(2)容量匹配:根据现有装备数量与未来 3 年扩容需求,设计总充电容量 300kW,预留 15% 扩容空间;
(3)安全合规:严格遵循军用电气安全标准,充电桩防护等级≥IP65,接地电阻≤4Ω,避免安全风险。
二、充电桩系统设计与实施细节
1、系统设计方案
(1)分区充电桩配置
① 车辆充电区(位于营区西门停车场):安装 8 台直流快充桩(4 台 60kW、4 台 120kW),适配电动巡逻车、转运车;桩体配备防雨棚与防撞护栏,支持刷卡(士兵证、装备卡)、密码双重启动,防止非授权使用;
② 便携设备充电区(分布于各连队营房):每连队配置 2 台智能充电柜(16 接口 / 台),支持 USB、Type-C 及专用设备接口,适配对讲机、夜视仪等,具备恒温功能(冬季自动加热至 5℃以上);
(2)智能管理系统设计
① 实时监控:搭建充电管理平台,通过电脑端、手机 APP 查看各充电桩运行状态(空闲 / 充电 / 故障)、充电功率与剩余时间,故障时自动推送报警信息至管理员;
② 权限管理:按 “单位 - 装备 - 人员” 分级设置权限,如巡逻车仅允许后勤人员启动,通信设备仅限通信班使用,避免跨区域违规充电;
2、实施关键步骤
(1)现场勘测与规划:测绘营区地形,确定充电桩安装位置(避开低洼积水区、高压线路),规划专用供电线路(独立于营区生活用电);
(2)电力改造:协调电力部门新增 2 条 10kV 供电线路,安装总配电箱与防雷模块,确保供电稳定,避免线路过载;
(3)设备安装调试:按分区方案安装充电桩、充电柜,调试充电功率、接口兼容性,测试过载、短路保护功能,确保故障率≤1%;
(4)人员培训:开展 2 期培训,覆盖装备使用人员(学习安全充电流程)、管理员(掌握平台操作与故障排查),发放操作手册。
三、后续优化规划
1、容量扩容:根据装备新增计划,2 年内新增 4 台 120kW 充电桩,利用预留空间快速部署,无需重复改造电力线路;
2、功能升级:计划为充电桩加装 “光伏补能” 模块,利用太阳能辅助供电,进一步降低能耗,适配绿色军营建设;
3、军民融合:充电桩预留民用充电接口(符合国标),战时可为民用应急车辆提供充电支持,提升资源利用率。